老禅院里的年青人—“拾翠模式”的跨界与混搭

老禅院里的年青人—“拾翠模式”的跨界与混搭
七百年古老禅院,平均年龄仅二十七岁的创业团队,千年云南重新展露的文化表情,这是为坐落于云南昆明莲花禅院的“翠湖拾翠”所提炼出的几条关键短语。一个从事文化产业仅一年半的团队,如何让入市半年的文产项目迅速实现盈亏平衡?所有人面对“商业模式”这个老生常谈却含义模糊的词眼,依然无法抑制寻问源点的好奇之心。
老禅院里的年青人—“拾翠模式”的跨界与混搭 第2张

拾翠建模式,将云南文化之梦传遍世界

翠湖公园内的莲花禅院,坐拥七百多年历史变迁,如此一方与翠湖文脉血肉相连的宝地,却在产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长期陷入定位转身的困局。而自2013年10月1日以来,随着一个名叫“拾翠”的滇文化主题的文产项目的诞生,经历多年沉寂的莲花禅院终于重拾阜盛人烟。作为以滇文化为主题的文旅项目,游人在此能够品尝云南特色小吃,购买独具匠心的民俗文化商品,观看不定期举行的各色演艺节目。文产园区很多,但将文化融入商业氛围之中,并且和旅游相互嫁接,以商品为主导内容的项目相对少见。这一采用“文化-商业”互相拉动的经营模式,被翠湖拾翠总经理陈璐概括为“拾翠模式”。

老禅院里的年青人—“拾翠模式”的跨界与混搭 第3张

“所谓‘拾翠模式’有两个核心,一个是金融层面的架构,另一个就是‘拾翠’团队。”拾翠滇文化中心的总经理陈璐坦言。据了解,“拾翠”作为一个文产项目,名义上归属于云南风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早期被拾翠团队收购并清退股权之后,正式迎驻两家核心股东。其一是朴拓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在“拾翠”启动之初,朴拓基金发行了募集规模为5000万元的“北京拾翠文化产业基金”,“拾翠”的起步发展正是建立在这经济沃土之上;其二便是朗德文化商业运营机构。资金方和管理方结合,再将文化元素融入运作过程,尽管拾翠团队没有类似的文产项目经验,但有两方成熟机构架成核心,一路走来,步伐稳健。

老禅院里的年青人—“拾翠模式”的跨界与混搭 第4张

在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文化产业,以股权基金的模式用于文产项目相对少见。就其两大股东的既往投资经历来看,此次投入“拾翠”怀抱也是一次“跨界”。朗德文化商业运营机构,由原来地产招商运营迁移到文产领域。朴拓基金作为“拾翠”基金方,此前涉及的更多是生物、能源之类的投资项目,首次在文产领域有投入之举。基于这两个层面的“跨界”行为,拾翠的经济基础显象稳固,其团队种种创新尝试的底气颇足。拾翠团队由一开始的3个合伙人,逐步发展到现今仅核心管理层就有10多人,人员架构呈现了极大的量级增长,入市半年时间便实现盈亏平衡。合伙人的履历背景包含了金融投资、市场公关等不同领域,团队的“跨界”性质不言自明。

老禅院里的年青人—“拾翠模式”的跨界与混搭 第5张

如今莲花禅院外有雕梁画栋,内有现代风物,宛然一处典雅庄重与潮流新颖“混搭”的全新地界。此时,距陈璐初来禅院已经二年有余,彼时杂草丛生及树,老旧的空院子里只有一处环形水池,除此之外再无他物,她与另两名创始人坐在院内,听着一墙之外的喧闹人群,顿时有了说道不明的成事之心,唯恐辜负了这院落的百年历史。一个念头便在随手拾来的三把破椅上,渐渐初具雏形。时任“拾翠”总经理的陈璐一身藕粉衣裙,颈间珠串如玉温润,提起初访莲花禅院,依然感慨万千。

拾翠搭平台,整合传播云南标签的时尚文化踏入莲花禅院的朱漆大门,一个新的世界随即铺展。各色云南陶艺在此显露身影,披戴着千年技艺的光辉,静静等待有缘人的到来。老绣片飞上崭新的衣帽包饰,古老技法凝聚的精美,让多少美丽的姑娘眼波流连。十步开外,三两为伴的人正津津有味的吃一碗漾濞卷粉,闻得到从原木桌椅上随风送来的浓油赤酱。脚下的一块石砖,可能还残存着昨夜某个国际表演团体的舞步,眼前的一个铺面,可能刚刚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场献艺,无数剪纸从八旬老人的妙剪之下慢慢苏醒。无论何时造访,这些都是不难看到的情境。一批富于云南特色的文化业态,日夜在这古老院落中展露新彩。

老禅院里的年青人—“拾翠模式”的跨界与混搭 第6张

如人所见,“拾翠”内部业态项目众多,“拾翠”团队对不同的业态项目,采用了不同的的经营方法,形式上可分为联营、租金、直营。比如位于“拾翠”文化中心内的地方特色小吃,均在筛选之后采用联营方式,租金分文不取,但要提取一定比例的销售额度。关键在于“拾翠”团队会对其进行管理干预,保障整体的氛围形象,漾濞卷粉和凤翥小吃就属于此类。而租金商户针对的是一些已经颇具规模的成熟品牌,比如贡润祥。

最值得一提的是自营项目的塑造。基于对民俗文化元素的重新塑造,兼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职能,终极目的是集纳、孵化特色品牌。位于拾翠E区的良绣、云陶都是如此。虽然呈现的是文化,但就拾翠而言,同时无法回避商业特性。这一特性取决于云南当前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对一个陶艺匠人来说,同时懂得销售、市场、金融实在有些强人所难。

老禅院里的年青人—“拾翠模式”的跨界与混搭 第7张

“云南人非常朴实,内容做得非常之好,但大家往往不大在乎呈现方式。泡酒泡得好,我就拿个塑料杯给你喝,酒好喝就行。陶壶很漂亮,有人来买就拿报纸包一包。而现代商业的市场逻辑是“酒香也怕巷子深”,专业的市场营销和推广非常重要。虽然云南文化资源丰富,但文化产业还有待成长。这些瑰丽宝藏,需要更多的营销手段来为更多人所熟知。”

现代人耳闻目见的资讯太多,极少有人愿意沉心研究器物之妙。快速的信息读取与信息遗漏一同发生,就很容易造成宝贵的文化资源无法在市场上留下印象。“拾翠”团队面对丰饶的文化元素,就如同好厨子面对各色优良食材,以成熟模式运作这些元素,便是一次美妙的烹调。

在拾翠直营品牌的“烹调”过程中,设计师和主理人是非常重要的两个角色。在云南广大的文化资源中筛出可行元素,先寻找适合打造该类型元素的设计师和主理人,前者负责视觉包装,后者负责品牌提升、整合产业上下游链条。“拾翠”直营的每个品牌内部都有这两个角色,品牌的融入与提升都需要他们全程跟踪。“拾翠”允许主理人在品牌项目内投资占股,“拾翠”团队只负责做产品提升的建议,让生产与营销各司其职,做好各自擅长的事尤为重要。拾翠扶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含打造云陶(云南陶艺集群品牌)、良绣(云南创作刺绣社)等一系列的民俗文化品牌,新时代下传统手工业魅力不减,在现代商业的趋势中亦似光辉长在。

老禅院里的年青人—“拾翠模式”的跨界与混搭 第8张

这一流程可用“新瓶装旧酒”加以概括,新瓶做得巧妙而讨喜,是操作过程中的一大难题。第一要素是设计,改呈现方式但保持内容原汁原味的精巧设计。技法的传承,是这些物件的价值核心。保护传统技法是第一要务,“拾翠”的设计团队以80后为主,都是在从全国范围内搜寻而来的设计师,这些人在努力尝试现代审美下消费者所能接受的呈现方式,无论文案、色彩、元素选取,都要让人感受到这是可以融入现代生活与市场的东西。

拾翠目前的商业模式由此可显露一角,以细分领域的价值主张完成客户细分,不仅对中端文化产品倾尽团队之力,同时也是为喜爱小众消费的未来消费群体做好先机准备。设计团队的质量是核心资源之一,在价值感的塑造上竭力呈现形式之美。特色品牌的打造过程中,一并打通相关产业上下通路,实体店面与合作渠道共同组建渠道,随后以多项重要合作步步为营,逐步成长为一个富于强大品牌孵化能力的商业平台。

拾翠玩跨界,充分挖掘云南的文化价值及商业价值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都有自己喜欢的小众产品,是一个群体对量产的抗拒。”陈璐随身的手包配色雅致,一片苍蓝绣片缝于表面,话语间她轻抚这绣片的繁复纹理。“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才明白,商业化的界限何在。文化的精髓部分,那些内容、技法个个动不得,单纯为了商业,将做壶的技法改造为批量生产,那不是产能拔升,是自毁根基。”

商业运作与文化艺术的争端由来已久。两者之间的互辅成长早有前史可鉴,良性商业模式中的文化艺术,更能在现代商业的时代背景下存活,传承的涵义在此有了新的解读。商业界限的拿捏,就是善与恶的一念之间。一把陶壶,就是要筛泥,捏料,造型,填刻,打磨,上釉,商业改造介入内容,无异于摧毁价值核心。而销售渠道和销售形象的商业化,由此生发的附加价值,会让更多人寻得出口。这一条心路历程,是决策人认知的过程,也是拾翠在不断转向的历程。

云南文化产业市场刚刚起步,基础扎实。但产业化程度非常低,资金的接驳能力、规模化的生产模式却有限,在拾翠E区的很多商品都是无法产业化的,但产业模式却可以在产业化的探索中走出新路。政策扶持,市场潜力,是拾翠扬帆起航的机会,亦是云南文化产业的一个良好的起点。单靠某个企业、某一批人、某个领导、某项政策来牵头,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行业的健全发展,需要更多的人设身处地投入其中。

全国的文化产业市场并非完全良性,曾有大批项目好大喜功,均是为了占据地皮等待金融杠杆之后立时撤身。无论什么形式,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并非是地产思路所能解决,这无非是以新的形式卷入了一场旧的争夺。真正关注生产、制作、销售、渠道等路径的营造,唯有如此,才能算是优质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

坐在莲花禅院内部,古今、新旧、中西的混搭风格无处不在,与五感相关的体验式氛围无所不包,视听触味嗅皆受濡染。看这往来人群,听这人声鼎沸,便知传统文化以现代形式重新表达,核心受到保护的同时,在现代商业的氛围里愈发如鱼得水。

2014年8月4日,拾翠签驻昆明国际机场首个城市候机楼,力图打造以“拾翠·云南礼市集”为概念的门户性创意市场。当天早上,陈璐在朋友圈中发布了这样一条动态,“这对拾翠而言,是个大事。就像孩子的成长,她出生于翠湖,但终要独立,仅一天是她迈出的第一步。”如果说一开始,“拾翠”只是云南人的文化客厅的话,如今它已经走到了云南人的家门口。

她坐在禅院内的遮阳伞下,坐在间歇雨水和晴日之中。提起第一次汇报项目,陈璐至今记忆犹新。破窗之外大风作响,几个人费力搬来投影仪,在昏暗灯光中完成了讲解,所幸当日的领导和前辈为人宽宏。往事历历在目,无非是回首之时能予人坚定。说着她爽朗一笑,眉眼间尽是湖水般的翠色长青。

老禅院里的年青人—“拾翠模式”的跨界与混搭 第9张

翠湖“拾翠”营销云南文化

几乎每天都要到翠湖公园晨练的老赵头在公园里发现了一处新“玩场”——翠湖莲华禅院“拾翠”滇文化中心。

2013年11月,在经历2个多月的试营业之后,拾翠滇文化中心正式营业, 3000多平方米的经营场地内,这个以滇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产业项目采用“互联网”式经营模式,充分利用昆明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厚、民族文化产品丰富和民族民间人才聚集等优势,恢复龙云戏台、打造云南非遗体验区、翠湖文化主题区、云陶、良绣、皮影等十大文化项目,让民众不但能看,而且能体验云南丰富多元的文化。

今年春节期间,“拾翠”一天的客流量最高达3万人。“就文化产业而言,这算是一个奇迹,也证明我们的路子行得通,消费者买账。”“拾翠”总经理陈璐介绍,他们正着手把极具云南风情的饰品照片整理上传到淘宝店铺,供淘宝客人购买。

老禅院里的年青人—“拾翠模式”的跨界与混搭 第10张

“拾翠”更像是一个文化类的小型商业综合体,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文化体验。陈璐介绍,“拾翠”有一支专门的设计团队,通过对本土文化的深入了解、挖掘和保护性开发,先传承、后调整,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譬如把云南鲜花通过压花工艺制成镇纸、项链、戒指等实用美物,在顾客购买的同时,让这种工艺得到有效传播。“拾翠”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子,走的是O2O文旅体验——把线上的消费者带到现实的商店中去,在线支付线下商品、服务,再到线下去享受服务,开了云南文化产业项目发展先河:采取线下展示云南非遗文化、线上运营非遗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将极具云南特色的剪纸、刺绣、木雕、陶艺在经过工艺传承与创新设计后化身为饰品、茶具、家居用品等毫无距离感的实用文化产品,以亲民形式为探索非遗生产性保护“造血”。

老禅院里的年青人—“拾翠模式”的跨界与混搭 第11张

原色无框非遗腾冲皮影/主理人:永周皮影刘永周 云南省民族民间高级美术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设计理念:

驴友雕刻,无上色,保留原始韵味


拾翠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