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长宜久九九重阳 历代快乐嘉节

宜长宜久九九重阳  历代快乐嘉节

中国文化中自古以来都很重视「重阳」这个节日。黄历九月九日称「重阳」,历朝都有相关的记事,比如重阳登高闢邪、重阳高宴、饮菊花酒、赏菊花……等等。在中国文化中「重阳节」一直是个意义深长又多彩的节日。

九九重阳

天地间阴阳相随又互为消长,《易经》以九为阳数之极,黄历的九月九日,日月逢九两阳相重,故名「重九」、「重阳」、「重阳节」,也有简称「重节」的。中国自古以来历代都重视重阳这个节日,反映了传统中国注重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内涵。

重阳登高禳灾习俗来源

从汉到魏晋时代已有重九登高的风俗。 南朝梁吴均 《续齐谐记》记载了东汉时桓景携家人登高避难的传说(注1),成为重阳登高饮菊花酒习俗的源头。

相传桓景是东汉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人。汝南是个非常古老的县,古居豫州之中,建制于春秋战国时代。东汉时某一年,汝南现瘟疫徵兆。当时桓景从高人费长房学习道术多年,听到了费长房告诉九月九日家中有瘟疫之灾;费长房并指点了桓景避灾解厄的办法。

到了九月九日那天,桓景照着费先生的指示,让家中的人都在手臂繫上一个深红色的小袋子,内装着茱萸,然后一家人登高饮菊花酒以禳除灾祸。等到太阳下山,一家人回到家时,果然发现,家中的鸡犬牛羊都暴毙死光了。

从那时代起,重九登高饮菊花酒、佩戴茱萸囊以禳灾的习俗就代代流传下来了。

历代的重阳习俗

庆重阳的活动在中国文化中起源得非常早。重阳节的别称「登高节」、「菊花节」、「重九」,还有茱萸、重九糕等等的民俗节物,都反映了重阳的习俗。

汉代 佩萸饮菊花酒

《西京杂记》云:「九月九日佩萸、更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汉代人在九月九日佩萸 ,吃一种菊科植物为材料的「粉饼」,饮菊花酒,祈求长寿。可以见到过重九节、佩茱萸、饮菊酒等等的节物和习俗,在汉代就出现了。

三国时代 重阳高宴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重阳登高聚会享宴的起源也很早,在三国时代魏朝,以九月九日逢「重阳」为嘉节,帝王都重视重九,盛大举行登高宴。

在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锺繇书〉中,看到登高享宴庆重阳的喜悦,曹丕云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高

南朝重九献寿 马射 野餐饮宴

南北朝时代重视「重九」阳数至极且相重的吉祥义涵,宫中有重阳献寿的作法。南朝庾肩吾《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记载秋晖怀抱中,皇帝盛大的金銮车阵、骑兵队在重阳日巡游皇宫上苑。重阳宴,臣子侍宴「 献寿重阳节」,是宫中重阳盛事,洋溢重阳祥瑞的光辉:

辙迹光周颂,巡游盛夏功。铭陈万骑转,阊阖九关通。
秋晖逐行漏,朔气绕相风。献寿重阳节,迴銮上苑中。

《岁时楚荆记》记载:「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南北朝时代,一般人在九月九日郊游并在野外饮宴,已是一种风尚。

《南齐书.卷九志第一礼上》记载,南齐一朝「九月九日马射」,也有一说是,秋天金杀,故而讲武、习射,宛如汉代的立秋之礼。

唐代赐宴

《旧唐书.卷一十三》记载,德宗一朝九月九日是饮宴的假期,下诏赐文武百官选胜地追赏为乐:「今方隅无事,烝庶小康,其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三节日,宜任文武百僚选胜地追赏为乐。」、「癸丑,赐百僚宴于曲江亭」。

宋至清 重阳糕食俗

宋朝时,重阳节讲究吃「重阳糕」。因「糕」与「高」同音,重阳节登高、吃糕,象徵步步登高。宋人吴自牧 《梦粱录.九月》记载南宋都城商店、市场在重阳日贩售糖麵的蒸糕,糕上装饰家禽家畜的肉丝和小彩旗。

重阳吃重阳糕的习俗,代代延续,相传到清朝,重阳糕甜甜鹹鹹的口味也代代相传,花样也推陈出新。清代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详细记载市场店舖卖售的重阳花糕,比较好的重阳糕做成二、三层,挟有捣成细粒的坚果,另一种简单蒸糕的只在糕面上点缀红枣、栗子的碎片。(注2)

清代赏菊花 重阳行乐

清代时赏菊花风尚鼎盛,当时菊花又称「九花」,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富有人家以数百盆的菊花装饰成菊花山、菊花塔,又称「九花山子」、「九花塔」,美不胜收。

清代的人,每届九月九日,有出城登高的,有在风光美胜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的,也有望海、赛马的。九月九日的各种行乐活动,文武齐聚,各取所爱,真是一时之快事。

九九重九,步步登高;九月九日,日月并阳,宜长宜九,共赞嘉节。

注1:《续齐谐记》原文: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曰,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繫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曰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注2:《燕京岁时记》原文:花糕有二种:其一以糖麵为之,中夹细果,两层三层不同,乃花糕之美者;其一蒸饼之上星星然缀以枣栗子,乃糕之次者也。每届重阳,市肆间预为制造以供用。(清代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