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泥塑脸谱、北京京剧脸谱简介

北京的泥塑脸谱、北京京剧脸谱简介

泥塑脸谱

脸谱就是假面具,源于古代祭神用的头饰,到西汉时发展成歌舞演出的道具,多为木制品、金属制品、革皮制品,始称为“代面”。元杂剧中,因嫌代面过于呆板,无法突出舞台人物特征,而采用在演员脸上直接化妆的方法。此后,代面在演出中被逐渐取消。代面除在少数表演鬼神的剧目中运用外,很大一部分转化成为儿童们的游戏品。但是,经过艺人长期的改革演化,泥塑脸谱又从玩具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有着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欣赏品了。

北京泥塑彩绘脸谱,是京剧舞台脸谱与民间泥塑相结合的北京手工工艺品。

北京的泥塑脸谱、北京京剧脸谱简介 第2张

北京的泥塑彩绘脸谱起源于清代末期。究竟是谁把京剧舞台上的脸谱变成了泥塑彩绘脸谱的呢?人们说法不一。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花脸桂子”。在北京泥塑脸谱发展史上,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相传清光绪二十五年(1894年)前后,住在北京西城的一位姓桂的旗人,此人能诗善画,也是一位酷爱京戏的票友。靠吃“禄米”即俸禄为生,在闲玩的时候,他看到庙会上有泥捏制的泥人,突发奇想,用胶泥做了一脸型模子,翻做了一些泥坯,晒干以后,仿照舞台上的脸谱着色给泥坯勾画上色,脸谱做成以后拿给自己要好的朋友观赏,朋友都觉得挺好。桂先生就把脸谱分给了自己的朋友,一来二去,天长日久人们都知道他会做泥塑脸谱了。于是上门求绘的人逐渐多起来,在京城小有名气。因为姓桂的最擅长绘制“净角”脸谱,所以人们称他为“花脸桂子”。

辛亥革命以后,取消了旗人钱粮“禄”的旧制。“花脸桂子”为了设法谋生,就在家里做泥塑脸谱送到庙会上去出售。起初送几个货样,交给了白塔寺的李记杂货摊,很快就卖光了。以后不管送多少,都能随时卖出去,总是供不应求。李记商店不仅因此得利,而且因售泥塑脸谱在北京出了名。从此泥塑京剧脸谱作为北京民间工艺品开始在京城流行,由于泥塑脸谱既有趣又有利,在老北京以意想不到的速度、规模迅速发展起来,众多闲人加入这一新行当。北京的南城、北城、西城又相继出现了一大批泥塑脸谱艺人,品种也由单一的花脸,发展成生、旦、净、末、丑,样样俱全,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出了各自的泥塑脸谱风格,形成自家独特风格的白如霖、汪稔田、李荣山等老艺人。

还有不少老北京人嫌泥巴脏,家境又不错,就用面来替代泥巴雕塑物品,使面塑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北京的泥塑脸谱、北京京剧脸谱简介 第3张

从二十年代后期起,泥塑脸谱除在各大庙会上出售外,又发展到东安市场,各玩具商店和艺术品商店等都有经营,很受顾客欢迎;尤其是到京的外国人,回国时都想带些富有北京特色的泥塑脸谱馈赠亲友。

二十年代后期,由北平丙寅采油公司东家傅某出资,开办了北平教育模型公司,聘请赵友三等人为技师,制作教学模型、泥塑脸谱、彩塑沁泥人。同时,东安市场丹桂商场开设了松竹梅商店,专卖泥塑脸谱,生意兴隆,除少数内销外,大部份供出口。他们还重金聘请著名京剧演员侯喜瑞、朱斌仙等为他们设计脸谱,大大丰富了北京的脸谱艺术。

正当北京脸谱艺术呈现空前繁荣的时候,“七七”事变爆发,许多商店作坊倒闭,大部分做脸谱的艺人被迫改行。李荣山被迫去卖报,汪崇斌去拉黄包车,还有的去当小工以及闯关东。北京泥塑艺术顿显凋零。

日寇投降后,又由于法币贬值,物价一日数涨,脸谱生意仍无起色。据说李荣山老师傅上午出卖力气,下午在家做点泥人、泥鸟;有时等米下锅,不得已到街头闹市,在地上铺一张高丽纸,摆上几个泥人、泥鸟、脸谱叫卖,以勉强维持生活。

北京京剧脸谱

一、脸谱原源

脸谱的发展跟中国戏曲的发展是不可分隔的。起源于历史上的“代面”。据旧唐书记载,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代面”即“假面歌舞”的出现,这应是脸谱的鼻祖。贵州的“傩戏”面具就是脸谱的活化石。随着戏曲的发展,戴面具演出时不利于演员面部表演,艺人们直接用颜料在面部勾画、化妆,就逐渐形成脸谱。

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用各种颜色在演员面部所勾画行成的特殊谱式图案。净、丑是采用脸谱作为面部化妆的主要角色,部分生、旦角色也使用脸谱。脸谱是用来表明戏中人物的面容,性格特征,以丰富舞台美术色彩,强化演出效果。脸谱是种象性美术创作,是舞台美术整体中的固有组成部分。脸谱是把由思想构成的眉目口鼻花纹和脸膛颜色组织起来,涂画在演员脸上以使人产生美观感知的图案。脸谱是随戏的形成而产生的。各种人物大部分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脸谱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观其外表、知其心胸。

二、京剧脸谱的形成

京剧脸谱是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京剧形成后,逐渐形成的。京剧脸谱在形成过程中吸取了很多地方戏曲剧种的脸谱。在地方戏曲脸谱基础上加以取优废劣。经过几代著名演员和戏曲艺术家的不断探索研究、改革,形成现在的京剧脸谱。京剧脸谱也是至今戏曲舞台上脸谱最多、最完整的脸谱体系。

京剧脸谱是中国传统脸谱大系中的分支,有脸谱通性及其本身特性。京剧脸谱借鉴了徽、汉、昆、秦、各剧种经验。从一开始就具有较完整的系统性,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全部舞台艺术的固有组成部分,离开舞台和戏中的人物,脸谱也就失去其根本意义。

戏中净、丑勾脸与生角抹彩、旦角拍粉是性质相同的面部化妆手段。须与行头,切末面具等人物风格谐调,并与唱、念、做、打、翻等表演形式协调,因此演戏是前后台戏曲艺术工作的集成。一个脸谱的谱式,一出戏中脸谱的配合,均须涵蕴於这个整体舞台艺术之中,这就是脸谱艺术的整体性。

三、京剧脸谱色彩常识

京剧脸谱是戏曲脸谱中用色最多的剧种,所谓脸谱色彩是指脸膛的主要色彩而言,有红、紫、黑、白、蓝、绿、黄、粉红、褐、赭、金、银等色,各具秒用,以丰富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突出剧目中复杂的人物形象,出现于舞台上。

京剧脸谱着重在形、神、意等方面,表现多种人物忠、奸、善、恶寓意褒贬、爱憎分明,而且着色变化有致,勾绘精巧,富有图案美,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对戏中人物肤色夸张的描绘,是对戏中人物性格的夸张。脸谱上的面纹常用有其它色彩,有烘托主色的作用。一般来说,红色的代表忠勇、正直;黑色的代表勇猛、直爽;白色代表奸诈、狠毒、阴险;油白色代表自负、跋扈;蓝色的代表刚强、骁勇;绿色的代表顽强、侠义;黄色的代表凶暴、沉着;灰色的代表老年枭雄;紫色的代表智勇刚义、刚正威严;金银色代表神、佛、鬼怪、精灵。

京剧脸谱用色也不是绝对的,有灵活性。如:红色在表现三国戏中人物关羽时,代表其赤胆忠心。但在法门寺中太监刘瑾虽为红色脸是代表其养尊处优,权压朝臣;如:水浒戏中人物晁盖虽是“黄色三块瓦脸”在这里就不是代表其凶暴、沉着,而是代表其面部肤色发黄,印堂勾画一个椭圆红光,一看就知是位堂堂正正起义的老英雄;如:八大锤中的金兀术用的金色,并非是神仙、精灵,而是代表其姓金。这个脸谱完全是望文生义的解释,不能说明这个脸谱的真实意义。

四、北京泥塑京剧脸谱

北京的泥塑彩绘脸谱起源于清代末期。究竟是谁把京剧舞台上的脸谱变成了泥塑彩绘脸谱的呢?人们说法不一。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花脸桂子”。在北京泥塑脸谱发展史上,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相传清光绪二十五年(1894年)前后,住在北京西城的一位姓桂的旗人,此人能诗善画,也是一位酷爱京戏的票友。靠吃“禄米”即俸禄为生,在闲玩的时候,他看到庙会上有泥捏制的泥人,突发奇想,用胶泥做了一脸型模子,翻做了一些泥坯,晒干以后,仿照舞台上的脸谱着色给泥坯勾画上色,脸谱做成以后拿给自己要好的朋友观赏,朋友都觉得挺好。桂先生就把脸谱分给了自己的朋友,一来二去,天长日久人们都知道他会做泥塑脸谱了。于是上门求绘的人逐渐多起来,在京城小有名气。因为姓桂的最擅长绘制“净角”脸谱,所以人们称他为“花脸桂子”。

辛亥革命以后,取消了旗人钱粮“禄”的旧制。“花脸桂子”为了设法谋生,就在家里做泥塑脸谱送到庙会上去出售。起初送几个货样,交给了白塔寺的李记杂货摊,很快就卖光了。以后不管送多少,都能随时卖出去,总是供不应求。李记商店不仅因此得利,而且因售泥塑脸谱在北京出了名。从此泥塑京剧脸谱作为北京民间工艺品开始在京城流行,由于泥塑脸谱活跃了市场,京剧泥塑脸谱迅速发展。做脸谱的人多了起来。较有名的继“花脸桂子”之后京城先后出现了白如霖、汪稔田、李荣山、赵友三、赵永年、李克明、马成子、唐景昆、韩启泰、双起翔、杨玉栋等名家。

泥塑脸谱主要是艺人们在家里手工制作,然后拿到庙会或经营艺术品的铺子里去卖。听我的先生刘曾复说:在老东安市场有个工艺品店“松竹梅”(邢静安创办)的小店就经营泥塑脸谱。解放初期做泥塑脸谱的几位老艺术家组成合作小组,以后又成立了北京彩塑厂,后来划归到特艺三厂。到了九十年代初三厂因经营不景气而停产,以后我为把脸谱艺术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于一九九五年创办了北京兴鑫工艺品厂,专业生产开发京剧泥塑脸谱同时也开发石膏、纸等不同材制的脸谱并为泥塑京剧脸谱注册了“京蝠”商标,脸谱注册商标国内还是首次。

五、京剧泥塑脸谱的制作

制作泥塑京剧脸谱少说也得十几道工序。首先需要寻找成色质地较好的胶泥,然后过淋浸泡,再反复揉摔,做好脸谱的模具,把醒好的泥用模具刻坯,坯子要放在阴凉处阴干,不要暴晒,防止坯子干裂。坯子凉干后打磨抛光上白然后再在坯子上彩绘、上漆、扎髯口、上盔饰这样一件作品就完成了。泥塑脸谱最吃功夫的是彩绘,北京的泥塑脸谱讲究规整,构图严谨,线条流畅,位置准确,色彩明丽,善于刻画和突出人物的性格,注重画工,素有“三型七彩”之称。在彩绘上,红、黑二色画完后还得上清漆,白、绿、黄、蓝以及粉红等都用颜料勾绘。由于黑、红色用过漆,增强了亮度,能使基色突出,并能使之与一般色彩产生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明快的视觉感。

六、工艺泥塑脸谱的现状未来

各种工艺品市场的柜台里,各种展览中都有京剧脸谱;在法国巴黎的大游行中打头彩车上也是我们京剧脸谱以及新加坡的大街小巷在举办一些活动时也悬挂京剧脸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家庭装饰、火柴盒上、钥匙链上、扑克牌上、模特时装上、大街的雕塑上到处都是京剧脸谱。脸谱已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得到海内外人士的认可和欢迎。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加入WTO,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召开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外人士了解中国,了解北京、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京剧、了解脸谱。将有更多人喜欢上我们京味的泥塑脸谱。让我们为振兴京剧艺术弘扬民族文化做些贡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