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羌姆巴”面具神奇的面纱、藏族羌姆面具欣赏

揭开“羌姆巴”面具神奇的面纱、藏族羌姆面具欣赏

古老的藏族面具艺术作为宗教文化和民间文化的载体,它的起源可追溯至一千四百年以前。“羌姆”面具艺术作为一种凝固着藏民族喜恕哀乐形象的表情艺术品,一开始就成为藏族悠久、凝重的文明发展史真实的写照物。

藏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不仅体现于卷轶浩繁的经典文献,艳丽古朴的绘画雕刻,金壁辉煌的寺院、建筑,展露于甘露般清淳、甘甜的民间歌舞海洋,也展现于神奇和幻梦般疑重与豪放的藏传佛教“羌姆”神舞面具艺术。

面具,藏语音译为“巴”,是指用纸、布、木、金属、泥、石等为原料制作而成的可戴在头上进行宗教仪式、舞蹈、戏剧、歌舞等表演或供悬挂祭祀供奉、膜拜观赏用的人物、动物、鸟禽面部的造型艺术形式。

“羌姆”面具是多彩多姿的藏族面具艺术中独具风采的重要组成部份,“羌姆”意为跳神之意,藏传佛教寺庙每逢重要的佛教节日都要举行盛大的宗教仪式──“羌姆”跳神活动。 “羌姆”绝非一般娱乐形式,而是一种神圣、严肃、庄重的宗教仪规祭祀活动,担任表演的僧人都要着以宽大的神衣,手执法器,载上象征神、佛、护法、鬼怪的威严而光怪陆离的宗教面具,在庄严雄浑的法号、锁纳和鼓钹的伴奏下,按照佛教密宗教义教规表演各种动作、以祭祀先祖、神灵,为芸芸众生消灾驱邪、祈祷福寿吉祥。

揭开“羌姆巴”面具神奇的面纱、藏族羌姆面具欣赏 第2张

羌姆神舞

历史解读“羌姆巴”

藏族面具艺术,是藏族文明历史进程中的产物,正是悠久而古老的藏族文明孕育出了在世界艺海中独树异帜的藏族面具艺术。和任何国家、民族的艺术一样,藏族面具艺术也伴随着它的民族走过了自身形成、发展、兴盛的漫长历程。

1、远古藏族先民“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观念和生灵崇拜,神灵崇拜、祖先崇拜是藏族面具形成的基因。

面具源于原始巫教和图腾崇拜,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原始初民的思维观念,审美情趣及文化特征。远古时期,生存在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以游牧部落生活方式生存的藏族先民,与生活相依存的牛、马、羊、犬、黄鸦、崖雕等飞禽走兽建立了极其密切的关系,这种亲密的关系也源自藏族先祖崇信的“万物有灵”的原始笨教思想。故藏族原始笨教所崇拜的神祗多以各种动物形象为寄托象征,

弥猴崇拜,弥猴是藏民族最早崇拜的动物之一。它源于藏族古老的“弥猴变人”的优美传说。时至今日,在古老的嘉绒藏戏和民间歌舞中表现最多的动物形象仍是猴。在嘉绒藏族人心目中,猴是一种吉祥物,他不仅是自已的先祖,而且还象征着机智、勇敢、灵巧、智慧。

揭开“羌姆巴”面具神奇的面纱、藏族羌姆面具欣赏 第3张

神牛出场

牦牛崇拜,藏族人的衣、食、住、行离不开牦牛,牦牛是藏族人生存之本,生命之源,藏族人认为,牦牛是为藏民族的生存来到雪域高原的。故牦牛在藏族人心目中自然是崇拜的神灵。在古老的笨教创世说中,牦牛还被视为创世大神。

牦牛崇拜现象在藏区民间更为突出。在喜庆节日人们要跳类似牦牛图腾面具的牦牛舞;在圣地神山、圣湖、玛尼堆上、佛塔四周或居家大门顶上都有供放牦牛头骨图腾的习俗;一些寺院内还悬挂有整头牦牛干尸标本,用以镇魔去邪。

祗羊崇拜,笨教把世界分为天、地、地下三界,认为三界各有其主,即年、赞、禄三神各统治看三界。年,藏语意指羱羊,一种似羊的野性、是年神的最初形象,年神高居于天上的白云之中,是光明、生命永生永存的象征。笨教又把他想象成山神、人间的守护神。故羱羝成为藏族古代人们崇拜的对象。

大鹏崇拜,这是笨教神话中的一只拓荒宇宙,开天劈地的神鸟,笨教认为宇宙乃鹏之天地,大家都把善行归功于它,故藏族人把大鹏视为祖先和保护神,是致高无上的神鸟,其造型多高置于神像背龛头顶供奉。

此外,在藏区还盛行狮、虎崇拜,这是和狮虎本性的威猛无敌分不开,古代藏族人把狮、虎视为是战神和附着在人身左右二肩的生命保护神的象征。

揭开“羌姆巴”面具神奇的面纱、藏族羌姆面具欣赏 第4张

工匠制作“羌姆”面具

2、藏族土著先民的绘面、绘身习俗,是藏族面具艺术的初期形式。

绘面或绘身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民族习俗,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原始民族中。据史料载:位于藏区东部昌都一带的东女国“其俗贵妇人,轻丈夫,而性不妒忌。男女皆以彩色涂面,一日之中或数度变改之”。可知藏族先民最晚在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有了绘面习俗,而且已掌握了不同色彩的矿物颜料涂面美饰的方法。至吐蕃时期,这种面涂赭色之风在藏地已十分普遍。

3、藏族古老的原始宗教、笨教中原始的巫术、巫觋、拟兽舞等为藏族面具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最初的土壤。

古老的藏族面具艺术作为宗教文化和民间文化的载体,它的起源可追溯至一千四百年以前。在阿里日土县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古崖画中,除凿刻有大量的动物图腾外,还以拙朴的手法勾划出戴面具者的舞蹈场面。据藏文史藉载:公元六世纪的朗日伦赞时代,戴着人面的白山羊皮面具作为民间艺术表演的形式已出现。

揭开“羌姆巴”面具神奇的面纱、藏族羌姆面具欣赏 第5张
揭开“羌姆巴”面具神奇的面纱、藏族羌姆面具欣赏 第6张

4、佛教的传入,佛教文化的兴起,使藏族“羌姆”面具艺术脱颖而出,并伴随着佛教在藏地的昌盛发展形成体系。

公元七世纪初,松赞干布英才大略,统一了西藏高原诸部,建立了吐蕃王朝帝国后,帝国很快强盛起来。在当时松赞干布颁布“十善法典”举行的盛大庆典会上,就曾表演过戴上狮、虎、牛、豹、马、鹏面具起舞的土风舞。这是藏族“羌姆”面具出现的基础。

在佛教前弘期赤松德赞时期,藏族寺院宗教“羌姆”神舞 面具开始形成,它源自于藏传佛教寺院的出现和寺院宗教祭祀活动。公元779年,在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具全的佛教寺院“桑鸢寺”的落成开光大典上,莲花生大师根据佛教密宗宗教仪理内容的需要,采藏族土风舞、拟兽舞、法器舞、藏族古鼓舞和笨教仪式中的狮、风、雕、鹿、牛、羊、马等面具舞形式、与他创作的戴着人头骨饰花鬟跳跃的金刚力士舞与佛教哲学的内容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哑剧似的舞蹈形式——“羌姆”神舞,用来镇魔酬神。

从此,藏传佛教历代“羌姆”神舞活动、寺庙内的雕塑作品和密宗殿的悬挂面具中都有各式各样的面具形象出现。这些面具表现的内容除了表现佛、菩萨、历代高僧、圣人之外,主要是表现各类护法神祗,护法神中除一小部分为表情慈祥的静善神外,绝大多数为形象夸张、面目狰狞、表情威严的厉神面具。

佛教后弘期(公元11世纪),萨迦派、噶举派、宁玛派、包括所有佛教化的笨教寺庙等教派都按各自的教义创立了不少舞种,并盛行跳“羌姆” 。据噶当书所载,当时“羌姆”共有三百六十种,护法神数目不下三千种,其面具形象数量之多,造型变化之丰,可谓空前绝伦。

5、藏族“羌姆”面具艺术在发展中,同时还受到来自印度、尼泊尔和汉地文化的影响。这些外来文化优势的营养,更促进了藏族“羌姆”面具艺术发展的多样化、系列化、程式化。

揭开“羌姆巴”面具神奇的面纱、藏族羌姆面具欣赏 第7张

揭开“羌姆巴”面具神奇的面纱、藏族羌姆面具欣赏 第8张

揭开“羌姆巴”面具神奇的面纱、藏族羌姆面具欣赏 第9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