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燕儿-北京风筝简介、北京风筝图片欣赏

北京风筝简介

春季三月,北京多晴朗之日,这正是北京放风筝的好时节。根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人们常把风筝列在“岁时风俗”的类别,不管当年的春天来的早或晚,人们只要看到空中飘飞的各式风筝就会知道春天的脚步已经逼近。因此有诗云:“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放风筝其中的一个讲究是,甭管风筝飞得有多高多远,都不能收回来,要把风筝线剪断,这意味着把一切不好的运气全部送走。所以老人们都知道,遇见被剪断的风筝,千万不能捡回家去。

老北京人爱放的风筝俗称“黑锅底”,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沙燕,这种图案的风筝多以黑色为底,它放到高空时,蓝色的天空衬托着风筝的黑色和白色,放飞空中格外惹人注目。而且这种沙燕风筝相传还是曹雪芹当年为了救助许多受苦人,“若教会他们糊风筝,不也可以糊口吗?”由此而促使曹雪芹整理了一本简单易懂的风筝图谱教给身边的百姓。于是香山脚下的穷苦人家,都有了一手糊风筝的手艺。

京燕儿-北京风筝简介、北京风筝图片欣赏

在老北京眼里,这天上飞的风筝就和嘴里吃的冰糖葫芦、手上抖的空竹一样齐名,是春节里必备的玩艺儿。闲暇时候,遇到天空透明度良好、风力恰当的日子,老北京们总喜欢到空场儿上放上那么一两只,有带着孩子全家出动的,当然也有自己个儿放的。放风筝其实就是牵着根线,让风把风筝吹上去,技术好的不出片刻,整盘的线就只剩下了线轱辘。看着天上远远的一个一个小黑点儿,整颗心也跟着风筝飞上去,变得高远了。

北京风筝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记载。清明时节出游放飞风筝是北京一带的民间习俗,《见闻杂志》说:“二三月高梁桥踏青,万柳堂明莺,弄箜篌。”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也把放风筝写得活灵活现:“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盆,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京师纸鸢,极尽工巧,有价值数金者。”    清《帝京岁时记胜》记载了当时倾城男女“各携纸鸢”,清明扫墓后施放较胜的盛况。近人沈太侔《春明采风志》载:“常行沙燕,一尺以至丈二,折竹结架,作燕飞式,纸糊,绘青蓝色,中按提线三根,大者背着风琴或太平锣鼓,以索绕,顺风放起,昼系线条,夜系红灯,儿童仰首追逐,以泄内之积热,盖有所取意也。三尺以上,花样各别,哪咤、刘海、哈哈三圣、两人闹戏、蜈蚣、鲇鱼、蝴蝶、蜻蜓、三阳开泰、七鹊登枝之类。其最奇者,雕与鹰式,一根提线翔空中,遥睹之,逼真也。”北京风筝基本形式有硬翅、软翅、排子、长串和桶形五种。

京燕儿-北京风筝简介、北京风筝图片欣赏 第2张

北京风筝分类

北京风筝的艺术造型大体有七种:

扎燕——又名京燕,是北京创制出来的。它又分胖、瘦扎燕和雏燕三种。硬翅——又叫“米”字,因骨架结构似“米。字而得名。一般做成孙悟空、钟馗或者花篮。软翅——大多是立体仿形的。如蜻蜒、凤凰、鹰,蝴蝶、螃蟹、孔雀等。对燕——又叫做担子,一根竹担起两只风筝。一般做的是燕子、蝴蝶、鸽子,放飞起来,双双追逐,栩栩如生。拍子——分软、硬拍子,很像块平板。做成八角、菱形或瓢虫形象。这类风筝必须拖个长长的尾巴或穗子,其它几类风筝则不须带尾。串儿——蜈蚣或龙形风筝。筒儿——宫灯、水桶形状的风筝。

京燕儿-北京风筝简介、北京风筝图片欣赏 第3张

北京的风筝流派和代表

代表者:哈氏风筝、曹氏风筝、金氏风筝哈氏风筝: 哈氏风筝工艺的传承关系为:第一代创始人哈国梁(1828—1903),他长期积累风筝制作的经验并在琉璃厂开店,为哈氏风筝工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代传人哈长英(1867—1946),他曾带领全家最多时的33口人以制售风筝为生。1915年他的四件风筝作品获美国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的银质奖。第三代传人哈魁明(1916---1993),风筝制作技艺娴熟全面。1969年他撰写了十几万字的哈氏风筝工艺的技艺资料,1986年5月与其儿子哈亦琦合著《中国哈氏风筝》一书,并在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第四代传人哈亦琦,10岁随父学习风筝技艺,全面掌握了哈氏风筝的 “扎”、“糊”、“绘”、“放”技艺。他曾有大量作品在国际风筝比赛中获奖,并被国内外国家博物馆、国家元首收藏。哈氏风筝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曹氏风筝:的创始人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文学家曹雪芹,他是一位杰出的风筝玩赏家和制作家。据游国恩考证,抄本《废艺斋集稿》就是曹雪芹的遗作。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他写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和《此中人语》两篇关于风筝的专著,是一部水平很高的工艺美术教材性著作,它对风筝黑,白、灰的处理,色彩、色度,色调的处理,外观造型的处理,都突出了绘画性。他的《南鹞北鸢考工志》,详细地介绍了四十三种风筝的扎、糊、绘、放的技法和工艺,每种风筝都绘有彩图、骨架图,配有扎、糊。绘等歌诀。按曹雪芹设计图样扎出来的风筝,大者可达数丈,小者不到一寸,却都能御风而起飞,不致“倾覆”。曹氏风筝已是北方的主要风筝流派之一,在国内外有着较高的声誉,为人们所称道。当时执掌皇家画苑的名士董邦观看曹雪芹放风筝后,极为称赞,当场为《南鸥北鸢考工志》写序。金氏风筝:创始人金福忠出身于风筝世家,原是宫中的匠人,他制作的风筝被称为金氏风筝。末代皇帝溥仪当年的住所现在保存的三只绢制风筝,一只蝴蝶、一只鲇鱼和一只龙头蜈蚣就是出自他手。金氏风筝兴起于20年代,它造型雄伟,画法粗犷,颜色独特,喜用单一黑色,被叫做“黑锅底”。金福忠有一只两尺见方的黑色沙燕,现仍被风筝艺人收藏,是他运用倒涂技法精心绘制的,逆传统风格而行,该白则黑,犹如象片底版,在众多的沙燕风筝中独树一帜。金氏风筝不仅绘制独特,而且起飞性能稳定。他制作的风筝,八尺以下一律采用独膀条,不用拼接,表现了高超的扎制技艺。民国以后,他与其妹金淑琴以做风筝和鸟笼为主。

京燕儿-北京风筝简介、北京风筝图片欣赏 第4张

曹氏风筝之争

要说起咱北京风筝就不得不提“曹氏风筝之争”。争论的起因是这样的,相传1943年,一本叫《废艺斋集稿》的书曾在北京短暂露面,该书共8卷,其中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介绍了43种风筝制作方法,书的署名就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据说此书被一个叫金田的日本商人买到手。为了证实真假,他找到了北平国立艺专日本雕塑教师高见嘉十鉴定。高见嘉十不但鉴定而且还组织几名老师和学生,用26天时间,抄录了此书部分内容。后又据著名学者游国恩考证,抄本《废艺斋集稿》确属曹雪芹的遗作。《南鹞北鸢考工志》对自古以来有关风筝制作的技法和经验做了详尽的总结和梳理,并且每种风筝都配有彩图、骨架图,风筝制作关键性工序更是编成口诀方便人记忆。

据说按曹雪芹设计图样扎出来的风筝,“大者可达数丈,小者不到一寸,却都能御风而起飞”,不致“倾覆”。时至今日,曹雪芹书中提到的扎、糊、绘、放等技法和工艺,已经成为风筝的主要制作工序一直被风筝艺人们沿用着。这就是后世流传极广的“曹氏风筝”。据当时参与抄录和临摹《废艺斋集稿》的孔祥泽老人说,金田得知该书价值后,很快就带着它没了踪迹。那个时候人们文物保护意识和收藏意识都不强,让这个也算是孤本的名人手稿生生被一个日本人买去了。

前面说到游国恩考证《南鹞北鸢考工志》是真的吗?那又有专家说了:孔祥泽提供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中曹雪芹自序道:“是岁除夕,于冒雪而来”,但是查阅了当年的《晴雨表》,证明这年除夕北京地区没有下雪,“是岁除夕,于冒雪而来”显然不符合事实。

“曹氏风筝”真真假假各有各的说法,还都引经据典理由充分,但总归因为原书没了踪迹,所以无从考证。老百姓听着各位学者专家争辩,非但没有影响对北京风筝的感情,反而因为“自家的孩子”能和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响当当的曹雪芹挂上钩,而平添了一股自豪感,更加喜爱。

京燕儿-北京风筝简介、北京风筝图片欣赏 第5张

北京风筝京燕儿

北京风筝的代表是“大”字形的沙燕儿,又叫京燕儿、扎燕儿,老北京那句“北城黑蝴蝶,南城大扎燕”说的就是它。据曹氏风筝传人孔令民说:“每个沙燕造型都有象征意义。短小肥胖的‘雏燕’象征儿童;宽大的‘肥燕’象征男性;颀长的‘瘦燕’象征女性;‘比翼燕’则代表夫妻百年好合。”一个小小的风筝造型,里面有这么多讲究!怪不得连2008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都选了它。另外,作为“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一类风筝”,咱“北京风筝”现在又入选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愿我们北京的风筝能带着京味儿文化,带着民族艺术越飞越高!

京燕儿-北京风筝简介、北京风筝图片欣赏 第6张

北京风筝京燕儿图片欣赏

京燕儿-北京风筝简介、北京风筝图片欣赏 第7张

京燕儿-北京风筝简介、北京风筝图片欣赏 第8张

京燕儿-北京风筝简介、北京风筝图片欣赏 第9张

京燕儿-北京风筝简介、北京风筝图片欣赏 第10张

京燕儿-北京风筝简介、北京风筝图片欣赏 第11张

京燕儿-北京风筝简介、北京风筝图片欣赏 第12张

京燕儿-北京风筝简介、北京风筝图片欣赏 第13张

京燕儿-北京风筝简介、北京风筝图片欣赏 第14张

京燕儿-北京风筝简介、北京风筝图片欣赏 第15张

京燕儿-北京风筝简介、北京风筝图片欣赏 第16张

京燕儿-北京风筝简介、北京风筝图片欣赏 第17张

京燕儿-北京风筝简介、北京风筝图片欣赏 第18张

京燕儿-北京风筝简介、北京风筝图片欣赏 第19张

京燕儿-北京风筝简介、北京风筝图片欣赏 第20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