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忆中褪色的老行当—剃头匠

在记忆中褪色的老行当—剃头匠

记忆中,我曾梦过那条老街,那时一张张老旧的人力自行车还在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在路上匆忙走过,年幼的孩子还在街边嬉戏玩闹,年轻力壮的成年男女搬运着种类繁多的货物,年迈的老人三五成群的在墙根的屋檐下掷着骰子,玩着桥牌,一声声吆喝还回荡在我的耳边,一点点的印记却已在记忆中褪色。

【美文朗诵】解放双眼听美文!

在记忆中褪色的老行当—剃头匠 第2张

谢师傅的理发室,招牌已经褪色,看不出名字。

在记忆中褪色的老行当—剃头匠 第3张

谢师傅1971年开始理发,至今已经四十多年了。

在记忆中褪色的老行当—剃头匠 第4张

在记忆中褪色的老行当—剃头匠 第5张

在记忆中褪色的老行当—剃头匠 第6张

谢师傅手中的吹风机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可谓“古董”。

在记忆中褪色的老行当—剃头匠 第7张
在记忆中褪色的老行当—剃头匠 第8张

谢师傅介绍,理发的孩子是她看着长大的,从小就在她这里理发。

在记忆中褪色的老行当—剃头匠 第9张

在记忆中褪色的老行当—剃头匠 第10张

谢师傅的理发室,男女老少的顾客都有,大家都信赖她的手艺。

在记忆中褪色的老行当—剃头匠 第11张

在记忆中褪色的老行当—剃头匠 第12张

四十多年的理发椅

在记忆中褪色的老行当—剃头匠 第13张

梳头发刷子毛都已经随时间变短

在记忆中褪色的老行当—剃头匠 第14张
在记忆中褪色的老行当—剃头匠 第15张
在记忆中褪色的老行当—剃头匠 第16张

四十年陪伴谢师傅的理发工具,剃刀从很厚变成很薄,凳子也从新到旧。

在昭通牛角湾的一个小巷中,沿着小道走入小巷深处,曾经的街边小摊已成为间间门铺,但是,那最初的老行当技艺还一直延续至今。这是一间不足30平米的门铺,门口的招牌都已经褪色得看不出名字,她就是40多年的活招牌。一张老旧的理发椅就放在店中央,两面宽大的镜子相对而镶嵌在墙壁中,墙边还放着一排小凳子,供等待理发的客人们暂坐,泛黄的瓷砖述说着这些陈旧技艺,瓷砖上的一缕缕断发回忆着这些古老技艺的传承。

这间店是主人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谢师傅告诉我们她理发已有40多年了,国营改制,上门理发的全是老顾客,老中青的顾客都有,只要他们能说出的样子,谢师傅都可以剪,有的顾客从小就一直在这剪头发,剪了40多年。南门、机场那边的老顾客都会打车过来,生意很好,特别好的时候一天可以收入好几百,她说本来就有退休工资,理发是不舍得丢的老手艺,也是“混日子”的方式。

71年的昭通带着最古朴的美,国营的理发店里迎来了一批新学员,这些不足18岁的稚嫩脸庞带着不愿的神情,幼小的心灵带着一丝丝担忧。在这个理发会被看不起的年代,28个孩子开始了3个月的基本功练习,教他们的老师都是外地请来的剃头匠,谢师傅就是这些孩子中的一个,她接下了老师手中的推剪和剃刀时就开始了她的理发生涯。谢师傅一开始就在黄演街的前进理发室,一剪就是30年,之后到了西街的人民理发室,几经辗转,在国营改制后的谢师傅就用自家的店面开起了自己的理发室。

虽是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理发也不是这么简单的,过去的剃头匠都要必备10般技艺:梳、编、剃、刮、掏、剪、染、补、结、舒,现在懂得人也不多了,也就没这么讲究了。特别是刮脸,不仅要刮得干净,而且还要舒服,先在脸上抹上一层肥皂泡沫,再用刮胡刀将表面的胡须刮干净,然后用热毛巾热敷一段时间,最后再用另一种刀具将胡须根部做更细致的清理,这样刮完之后,通常三四天摸不到胡子茬,非常干净,而现在的刮胡手艺已经大不如以前,通常第二天就能摸到胡茬。“这些技艺现在都没有人学了,也没有人愿意学了。”谢师傅微笑这告诉我们,她收过3个徒弟,之后她也不想再教了,接着谢师傅向我们展示了她用了几十年的理发工具,3把老式电推剪,1把谢师傅的老师就开始用的手动推剪,一个吹头发不会发出声音的吹风机,4把原本很宽,时间久了已经磨薄了的剃刀,看见这磨薄的剃刀,谢师傅笑着说:“这都是她的老伙伴了,真是铁棒磨成针呀。”谢师傅的店还延续着以前剃头店的摆设,传承这古老技艺的魅力。

“操世上头顶大事,理人间万缕青丝”古老的技艺还在心里,十指的温柔还在延续,细致的活儿还在传承,这些“老土”的技艺都快消失,当年的发型已被五颜六色的新鲜发型代替,但不变的是老匠人对生活的向往,执着和对往昔的记忆。

在记忆中褪色的老行当—剃头匠 第17张
在记忆中褪色的老行当—剃头匠 第18张
在记忆中褪色的老行当—剃头匠 第19张
在记忆中褪色的老行当—剃头匠 第20张
在记忆中褪色的老行当—剃头匠 第21张
在记忆中褪色的老行当—剃头匠 第22张

图片/陈显泽 王凯 配音制作/王凯 图文编辑/金昌文 辛乐一 张绍珊